当前位置:主页 > 科技创新 > 典型工程 >

刚果 (金)南部地区湿陷性土研究

时间:2024-03-25 | 栏目:典型工程 | 点击:

       (一)所属领域
       刚果(金)南部地区湿陷性土研究,属于土地资源调查利用领域,整合岩土工程学、矿山地质学等,对研究区域湿陷性土的形成和湿陷机理进行分析研究,并基于研究成果,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条件,形成湿陷性土处理方法。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山建设、房屋建设等领域。
       (二)立项背景
       湿陷性土是指非饱和、结构不稳定的土,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漫后,其结构迅速破坏,并产生显著的附加下沉。湿陷性土在我国北方分布广泛,除常见的湿陷性黄土外,在我国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区,特别是在山前洪、坡积扇中常遇到湿陷性碎石土湿陷性砂土等。处于热带草原气候区的刚果(金),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,形成了广泛覆盖地表的湿陷性土。
在国内,对湿陷性土特别是湿陷性黄土的研究程度较高,2004年制定了《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》,2018年又对标准进行了修订改版。从成因、时代、工程地质分区、评价、建筑措施等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。刚果(金)的湿陷性土与国内的湿陷性黄土在形成原因、湿陷机理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别,因现阶段该地区尚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,湿陷性的问题没有凸现,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。
       (三)主要技术内容
       (1)通过调查、汇总、分析湿陷性土的地区发育情况与气候、地形地貌等之间的关系,总结分析其分布规律。
       (2)对其物理、力学性质进行室内试验,与国内湿陷性黄土的特征数据进行对比,分析其异同点。
       (3)通过对其物理力学性质的深入了解,从钻探、制样、试验等方面提高湿陷性土的勘探效率。
       (4)采用电子显微镜和岩矿分析等手段,对其微观结构和矿物组成进行分析,从微观结构和矿物性质上寻找其发生湿陷的原因。
       (5)采用激光法粒度分析仪,对其颗粒组成进行详细分析,从渗透变形的角度分析其湿陷变形。
       (6)采用双比重计法,测得湿陷性土样的分散度,以分散性土的角度研究其湿陷发生机理。
       (7)进行浸水载荷试验,研究湿陷性土样在压力及浸水条件下的湿陷变形特性。
       (8)汇总以上试验,结合湿陷性土分布于气候、地形地貌之间的关系,研究其湿陷变形机理。
       (9)结合当地经济技术条件,提出适用性强的地基处理方法,指导工程建设。
       (四)主要经济指标
       (1)应用该成果,累计新签合同额 约165万美元;
       (2)SCM二期建设项目节省地基处理成本约650万美元。缩短基建周期约80天。
       (3)CML生产系统完善建设项目节省地基处理成本约320万美元。缩短基建周期约30天。
       (五)授权专利情况
       (1)用于提高湿陷性土等粗颗粒土钻探效率的“一种岩土勘察用的打孔装置”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,专利号2022213355651;
       (2)用于湿陷性土钻探护壁的“钻孔护壁装置”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,专利号2022228574153;
       (3)用于提高欠密实样开样成功率的“一种用于蜡封盒装原状土样开盒装置”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,专利号2021227284286;
       (4)用于评价湿陷性土坝基下水文地质条件的“一种工程勘察用的地下水位流向测定装置”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,专利号2023200887113;
       (5)用于当地湿陷性土等粗颗粒土剪切试验的“一种粗颗粒土两用直剪仪”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,专利号2022213930865;
       (六)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
       通过在刚果(金)南部地区开展工程勘察和岩土咨询等业务,实现该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。在SCM二期矿建项目中,通过对湿陷性土发育深度和性质的正确判断,针对不同等级的磨矿、破碎等建构筑物提供经济适用的地基处理措施,减少了地基处理费用约650万美元。缩短基建周期约80天;在CML生产系统完善建设项目,基于对新建尾矿库坝基湿陷性土性质的深入研究,提出局部处理+整体防渗的地基处理措施,节省了地基处理成本约320万美元。缩短基建周期约30天。同时,因应用该成果的业主良好反响,我公司在当地形成湿陷性土的技术优势,促进当地勘察等业务的拓展,累计新签合同额约165万美元。

相关文章